本网讯 近年来,肃北县紧扣“平安边境模范县”创建的战略目标,立足县情实际,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核心,以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为主线,积极探索实践“平台集成、网格兜底、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连续三年实现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破案率上升,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持续攀升,党城湾镇更创下27年命案“零发生”的平安纪录,为边境地区主动创稳提供了“肃北样本”。
一、集成资源,打造“一站式”治理中枢
功能聚合,实现“进一扇门、解所有事”。高标准打造县级综治中心,打破部门壁垒,集成信访接待、矛盾调处、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心理咨询、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管理等功能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科学设置“一厅三区九室”功能区域,推行“常驻+轮驻+随驻”动态响应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实现“一窗受理、闭环处置”,真正形成矛盾纠纷“集散高地”。制定《肃北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工作方案》及10余项配套制度,明确“窗口接待-分流交办-跟踪督办”标准化流程,建立“日汇总、周研判、月通报”机制。中心累计召开分析研判会20余次,“吹哨”调度部门协同化解复杂纠纷40余件,2024年以来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全流程解决”成为常态,满意度持续攀升。
服务下沉,规范化建设向乡镇纵深推进。党城湾镇综治中心,设立“蒙古包调解室”,将调解阵地延伸至牧农民生产生活一线,年均成功调处草场、邻里等纠纷30余件。马鬃山镇综治中心,针对辖区企业分散、距离遥远的特点,构建“云端调解+巡回法庭”双轨模式,线上高效化解涉企纠纷40余件,线下深入矿区开展“草原庭审”30余场,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覆盖。紫亭社区实践“五联工作法”,高效整合警务室、健康驿站等27个阵地资源,依托“党群议事会”平台有效破解小区停车难、环境脏乱等10余项民生痛点,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县、乡联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网格兜底,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积极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基层网格员”三级联动体系,创新融合“网格+警格”、“网格+新业态”模式,吸纳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担任兼职网格员,动员辖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通过制定《网格员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落实经费保障、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1-10月组织8场次400余人次)及“优秀网格员风采”选树活动,有效激发网格队伍活力。至目前,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269件,成功化解268件,调处率高达99.6%,其中网格员排查上报并成功调处事项达62件。
为破解牧区地广人稀、信息闭塞难题,创新组建“马背网格员”队伍。例如,网格员额日克木在巡访中发现牧民巴特尔与邻居因草场界限激烈争执,他立即上报并运用调解技巧,在牧场现场耐心释法说理,成功促成双方和解,有效阻止矛盾升级,并同步将惠民政策与普法资料送达牧民家中。“马背网格员”年均累计走访群众120余户,当场解决诉求超73%,其余问题均通过《民情日记》实现跟踪销号,生动诠释了“服务跟着人走、矛盾就地化解”的实战效能。
三、民族融合,彰显治理“肃北特色”
“奶茶议事”,议出和谐新路。创新打造“奶茶议事”“蒙古包调解室”特色品牌,将纠纷化解巧妙融入“喝奶茶、聊家常”的民族习俗氛围。累计开展协商议事80余次,成功解决牧区道路修缮、牧旅融合等民生问题10余个,“奶茶议事会”入选2024年全省基层治理十大亮点品牌。
双语服务,促进团结共治。紧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建蒙汉双语调解队、法律宣讲团,深入牧区开展“送法进牧区”活动80场次,覆盖群众1.26万人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肃北样板”。
肃北县通过构建“平台集成、网格兜底、多元共治、智慧赋能、民族融合”的治理体系,有效破解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难题,实现了由“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深刻转变。(于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