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肃北政法网!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上海:执行笔记本下岗大数据上位

时间:  2017/9/22 12:14:42  
执行难,难在什么地方?在当前执行案件数量剧增、传统的查人控物方式已远远跟不上现实需要的新形势下,如何去攻坚克难?如何去智慧执行?上海法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建立上海法院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
 
今年3月2日,上海高院执行指挥中心正式实体化运行,随着这个掌管全市法院执行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中枢的逐步成熟,执行工作的智慧之网正在一点点编织成型。
 
精准直观的“体检表”
 
一走进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一块高2米、宽9米、面积接近一整墙的电子大屏幕便赫然眼前,屏幕上显示的是上海法院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每天的工作界面。
 
高院执行指挥中心,顾名思义,就是对上海全市法院执行工作进行管理和指挥。据统计,上海全市22家法院,日均执行收案达600余件,日均收、发执行案款3亿元左右。面对如此之大的体量,上海高院怎么在第一时间掌握准确情况?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文字材料上报或者电话沟通的方式了解全市执行情况,常常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现在通过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只需点击鼠标,就能全面了解全市执行工作数据。”上海高院执行指挥中心负责人王磊向记者介绍。
 
王磊熟练地点击鼠标,大屏幕上立即逐项出现了全市法院执行案件“收、结、存”的数量、执行专项治理的进展状况、执行案款数量等数据和指标,如果点击具体案件,还可以直观了解到每个案件的办理进展情况。
 
据悉,上海法院从2013年起便开始研发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后,该系统包括了执行流程管理、执行查控、执行案款、执行分析、执行威慑、执行公开、移动执行、执行监督、执行指挥管理等九个子系统,具有近百项功能,基本涵盖执行工作的各个方面。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马根上有着丰富的执行工作经验,以前,他不管到哪儿都随身携带一支笔和一本小簿子,随时记录手头案件的进展情况和提醒事项。现在他有了个新习惯,每天一上班就打开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
 
“现在执行案件多,手头上同时会有好几十个案件,手账容易出错又不方便查阅,有了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就安心多了。”马根上说。
 
记者了解到,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帮助每位执行法官处理日常繁琐的台账工作,还能促进全市法院执行工作的内外监督。每天,执行指挥中心通过系统查询到执行案件全过程各节点的信息,法院内部是否存在消极执行、拖延执行、不规范办案等问题一目了然。同时,该系统中的执行案款管理“e号通”系统对执行案款采用“一案一人一账号”,实现了案款与案件的精确对应,将每笔执行案款的收发情况即时推送给承办法官和当事人,让案款发放全程公开、全程留痕。
 
不仅如此,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执行案件的17项56个执行公开信息,通过12368热线、短信、网络、微信、微博、诉讼窗口等多个渠道向当事人或社会公开,并且将执行流程中的31个重要节点,主动向当事人推送信息。今年1月至8月底,仅12368平台发送的执行短信就达377000余条。
 
“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用‘看得见的力量’对执行行为有效监督,从而减少失范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减少失范行为,最终有助于彻底解决执行难。”上海高院执行局局长鲍慧民说。
 
高效有力的“直通车”
 
以往的执行,常常被称为“马背上的执行”,大量的被执行财产查控工作需要执行法官马不停蹄地前往房产交易中心、车管所、涉案财产现场等进行现场查控,所以在法院各部门中,执行法官出车最多、出差最多。
 
如今,这一“马背上执行”的方式正在悄然转变。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张怡婧长期负责执行财产的查控工作,现在的她只需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实现相应财产的网络冻结和扣划。
 
“真的很方便!” 张怡婧微笑着告诉记者,“财产查控是案件能否成功执结的关键一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被执行人财产及时迅速查控,给我们执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据悉,上海法院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以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为核心、以立案后自动发起上海高院“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为补充,建立了网络化、自动化执行查控体系,提供对执行案件财产查询、冻结、扣划等的操作与管理,并且按财产查询、冻结、扣划的期限要求自动提醒承办法官或协作查控单位的相关人员。如今,借助这个执行查询系统,执行法官可以足不出户地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信息,彻底改变了过去“登门临柜”查人找物的执行模式,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也减少了协助执行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执行成本。
 
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该院执行局法官瞿雅睛向记者谈起数年前的一次异地查控经历。“当时有个执行案件的被执行财产在外地,我们一查到这笔财产后就赶赴当地进行查封。当我们赶到时,财产却已经被转走,这种失望的感觉我记忆犹新。”
 
现在,凡是碰到这种跨省市的查控事项,执行法官们可以通过上海高院执行指挥中心直接委托外省市法院代为执行,该中心成为了上海法院执行条线与全国各省市法院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的绿色通道,自从今年5月22日正式上线信息化委托执行系统后,截至8月27日,中心累计对外省市委托执行事项244件,接受外省市事项委托累计687件,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提升了办案效率。
 
除跨省市的异地委托外,中心还通过整合全市三级法院的执行案件相关信息和执行力量,探索上海市中环内外各区之间的跨区委托执行工作,如果财产查控等执行事项跨越中环内外的,可以委托执行事项办理的所在区的法院执行局代为办理。
 
雷厉风行的“中枢”
 
“法官,麻烦您快点把我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去掉。我的名字都挂到动物园门口的电子大屏幕上了,要是被亲戚朋友看到了,我这张老脸也没处放了。我现在就要求还钱!”当事人陈某急匆匆赶到上海长宁法院,主动要求支付被执行款项,履行执行义务。
 
据了解,上海高院执行指挥中心通过执行大数据管理系统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限高令、曝光台、失信名单、限制出境、网上追查、拘传、罚款、拘留、拒执罪等多种措施,并予以全程记录、跟踪与提醒管理,这些举措加大了信用惩戒工作力度,起到了有力的威慑效果。
 
同时,依托上海高院与45家有关单位、部门签订的《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合作备忘录》,上海高院执行指挥中心与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每日对失信名单信息进行自动推送,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嵌入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自动实施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招标投标、旅游度假等方面的限制惩戒,加强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监督、警示、惩戒,实现执行方式的深刻变革。
 
今年1月至8月,有3.89万余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000余人被限制出境,3.27万余人被限制高消费。在上述失信惩戒措施的威慑下,共有5100余人自动履行了执行义务。
 
信息化与执行工作高度融合,上海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的智慧之网已越织越密。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表示:“上海要以建设‘数据法院’、‘智慧法院’为契机,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数据多说话’的工作思路,促进信息化与执行工作的高度融合,努力提高执行效能,全面实现执行工作现代化。”(严剑漪 邱 悦 唐良源)
 
(原文链接: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7-09/18/content_130343.htm?div=-1)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