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刚 通讯员 陈吉勇 周丽娟
2018年以来,甘肃省公安机关上下聚力,发起“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集中攻坚。截至目前,已采集录入“一标三实”基础信息4880余万条,汇聚各类治安要素数据近9亿条,初步建立了完整、准确、鲜活的“一标三实”基础信息数据库,在维护稳定、打击破案、治安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进
工作中,他们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把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进。
在省厅层面,他们联合省综治办部署开展“一标三实”攻坚行动,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综治部门和公安机关,厅党委先后召开党委会、专题会和各层面座谈会20余次,组织发动、督促进度、解决问题、提出要求。
在市县层面,他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将“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绩效和综治考核,形成了“党政领导、公安主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把尺子量到底,制度保障有力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公安厅制定了更高更严的工作标准和政策规范,坚持统一刚性,一把尺子量到底,制度保障坚强有力。
——标准先行,出台城乡社区警务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形成政策“组合包”,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遵循。特别是联合省民政厅下发指导意见,对标准地址信息采集、编制、维护作出明确规范。
——组织培训,为基层民警答疑解惑、送教上门,确保“一标三实”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质量至上,建立强制清零和数据质量终身负责制,对8个市州公安局、40个县分局、622个派出所的2000余万条信息,全部清零、重新采录,有效杜绝了因数据质量不过关影响公安实战的问题。
——考评跟进,建立智能考核体系,制定市州、县区、派出所和社区民警4级考核制度,采取实地检查、系统抽查、交叉互检等方式强化督导检查,通过网考动态排名、表彰奖励倾斜、以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等方式,激励社区民警做实工作、争先创优。
优化警务模式,建强专职队伍
他们推动派出所工作重心向基层基础回归,下大力气优化警务模式,调整警力结构,建强专职社区民警队伍。
——警力下沉,全省重新合理划分7620个警务区,将专职社区民警配备工作纳入考核指标,新增社区民警532名、配备辅警3650名,全省社区民警占到派出所警力的51.8%。
——厘清职责,明确社区民警担负群防群治、重点管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收集掌握、服务群众、基础信息采集等6项职责任务,扎根社区,把主要精力投入社区工作。
——松绑减负,明确一般不得抽调社区和驻村民警离开辖区参加各类专项工作,原则上除提拔任用外3年内不得调离岗位,确保专人专职开展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工作质效
甘肃省公安机关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质效,实现“一次录入、全网共享”。
——平台支撑,搭建“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平台,作为全省统一的公安基础信息采集唯一入口和基础数据的源头性生产平台,将各部门警种基础工作需求整合为地址、人、房、业4大板块,全部纳入平台,有效解决了“分散开发、重复采集、多头录入”的问题。
——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即时采集、即时上图;与常住人口、大数据等系统,以及散装汽油、寄递物流等系统对接,反哺“一标三实”平台,确保数据动态、准确、鲜活。
——科技助力,为全省4万余名民警配发移动警务终端,研发上线“一标三实”APP和照片采集、身份信息读取等功能模块,为民警采集信息、核查比对、服务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
加强宣传动员,汇聚工作合力
甘肃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宣传动员,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汇聚起强大工作合力。
——内部聚力,各部门警种主动融入、各司其职,治安部门牵头制定政策规范、分解细化任务、强化业务指导,科信部门加强系统建设和维护保障,政工、警保等部门鼎力支持,刑侦、出入境、交管、禁毒等部门警种及时采录相关基础信息,为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部借力,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把社区综治员、网格员、司法调解员,以及楼院长、保安员等治安积极分子统筹起来,形成了基础信息联采、特殊群体联管、社情民意联报、群防群治联建、矛盾纠纷联调、服务宣教联动的“六联动”工作局面。
(原文链接:http://epaper.cpd.com.cn/szb.html?t=szb&d=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