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评: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周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爱国是一种政治原则,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是与一国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紧密相联的。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人民安康、民族富强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有力证明,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将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之中。
爱国是一种法律义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全面落实宪法规定,保障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宪法义务,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教育、文化、国家标志、英雄烈士保护等领域的法律从不同方面对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规定,刑法、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法律对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荣誉等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如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规定,国旗、国徽应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宪法法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法治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宪法和法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爱国是一种道德和价值追求,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首要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要求对涵育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两者有机融合。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公民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按照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规定,充分挖掘好、利用好壮美风光、历史文化遗产、纪念设施、民俗文化等资源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岗敬业,因地制宜、润物无声,让人们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和悠久文化,展现劳动之美,激发爱国情怀。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法治保障,必将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